今日屏南消息(張尚瑤 林煒)“吱呀吱呀,吱吱呀……”每逢周末,從屏南壽山鄉壽山村98號屋里傳出的二胡聲,總是與平日里那絲絲縷縷、扣人心弦的聲音有些出入,其間還能隱約聽到人聲:“這個手要放在這里。”“手指,你的手指要放松一點。”“嗯,很好,就這樣再復習一下暑假時學過的指法技巧。” 說話的正是亂彈戲的傳承人——蘇享唐,坐在一旁的是他的小學徒、在壽山學校讀五年級的魏瑜杰。此外還有4個四年級的,主要學前臺的唱功。如今,原本面臨失傳的亂彈戲劇團,發展成擁有老、中、青、少四代人共32名成員的大劇團。 屏南縣亂彈戲被稱為“戲苑怪味果”,有“中國戲曲活化石”之美譽。它起于明末清初,是伴隨著雅部的衰落而興起的花部中的一種唱腔。清中葉傳入屏南,清道光十年,在壽山村以蘇兆歲為班主,聘請閩浙贛三省亂彈名藝人成立的“三省福”亂彈班最為出名,傳承至今已有200多年。2007年8月,屏南亂彈戲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壽山鄉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經濟基礎薄弱。隨著人口大量外流,傳統村落日漸蕭瑟,非遺也面臨傳承困境。2016年壽山鄉迎來了創建省級農村宣傳思想文化示范鄉鎮的契機。如何借此契機讓文化之花在壽山這片舊鄉土上發芽開花?壽山鄉提出“配齊‘硬件’抓‘軟件’,融傳統保護于基礎建設,寓思想政治于公共服務,納環境整治于鄉風文明,大力推進文化振興”的創建思路。 文化要振興,“硬件”需配齊。壽山鄉先后在壽山村投入建設亂彈戲培訓基地、蘇東坡文化廣場、農民公園;在降龍村建設荷花園、三衿山步游道,改造舊學校為民宿;在白凌村建設以孝德文化為核心的龍山公園;而白玉村更是以皮劃艇運動休閑為主題,打造起文旅特色小鎮。這些實實在在的變化讓村民們茶余飯后的生活多姿多彩,含飴弄孫的場所也從單一的村內小賣鋪變成了富有文化內涵的公園與廣場。 “硬件”配齊后,要最大程度發揮作用,“軟件”不可或缺。“我們現在通過亂彈戲保護傳承協會,將學員、鄉賢和其他力量凝聚在一起,共同整理了一份壽山亂彈戲文化檔案——《亂彈戲的歷史與傳承》,囊括亂彈戲劇本共計200余目。”壽山亂彈戲保護傳承協會會長蘇永錫的話語間滿滿的都是驕傲,“我們的亂彈戲不僅登上了去年的全省水仙花獎舞臺,更是在不久前的文化旅游節上大放異彩。” 2016年11月亂彈戲培訓班開班,2017年3月亂彈戲保護傳承協會正式成立,合力為亂彈戲鋪就了一條發展之路。此外,降龍村利用文創基地這一“硬件”輔之以“種子學畫”這一“軟件”,成功地帶動了村內文創發展,暑期在家的孩子們也是積極參與、樂在其中。2016年,降龍村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如今的壽山,深厚的文化底蘊化作了濃厚的文化氛圍,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保護,記憶鄉愁得以留存永駐,淳樸民風得以長存不變,涌現出蘇錦豐、韓榮豹等許多‘善行義舉’好典范。鄉村公益活動的廣泛開展,村民對精神文化的高需求,都將推動壽山文化的健康發展,讓文化之花開滿鄉村。”壽山鄉黨委書記陳紹挺說。 |